对于计算机来说,CPU是核心硬件之一,相当于人体的大脑。 它决定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无论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CPU的选择都非常重要。 相信大家对CPU还不是很了解。 给大家分享最新最全面的CPU知识讲解。 如果你想学习CPU知识,这篇文章绝对是电脑初学者必读的CPU基础知识。

主频CPU多少算大_cpu主频_主频CPU怎么看

电脑初学者必读的CPU基础知识全集

目前市场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 其中,intel市场份额最大,也是CPU行业的龙头老大。 自从AMD推出Ryzen处理器以来,各项性能指标都开始与Intel平台打标,并走性价比路线。 如今,与intel平台相比,差距不断缩小,而且两者各有优势,所以无论选择intel还是AMD处理器,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一章:CPU型号命名规则知识

我们还可以在CPU型号名称中获取一些参数信息,比如CPU属于什么级别,第几代,CPU是否支持超频,是否内置核芯显卡,这些都可以可以在CPU型号中看到。

我们以几个intel CPU型号为例:

注:对于intel CPU,只要CPU型号没有F后缀,就内置核芯显卡。

型号是intel Core i7-,intel是品牌,Core i7定位高端级别,12是代数,表示是第12代CPU,数字700越大,性能越高,KF支持超频,无内置核芯显卡。

型号是intel Core i7-,intel是品牌,Core i7定位高端级别,11是代数,表示是第11代CPU,数字700越大,性能越高,K是支持超频的型号,不带F后缀,内置核芯显卡。

型号是intel Core i5-9400F,intel是品牌,Core i5定位中端主流级别,9是代数,表示是第9代CPU,400的数字越大,越高性能,F表示没有内置核芯显卡。

型号为intel Core i3-8100,intel是品牌,Core i3定位中低端主流级别,8是代数,表示是第8代CPU,数字100越大,越高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比如型号是intel Core i5-750,如果看到三位数的数字,不要认为它是7代产品。 只要是三位数的就是第一代CPU,七代CPU是四位数。 例如i5-7500、i7-7700。

AMD型号也举几个例子:

注:AMD Ryzen 基本上没有该系列所有 CPU 都内置核显。 只有型号中带 G 后缀的才有内置核心显示屏。 后缀G一般是APU。 另外,AMD早期的命名非常混乱,基本没有规律。 我们主要从Ryzen系列开始。

型号是AMD Ryzen R7 5800X,AMD是品牌,Ryzen类似于Intel的Core,R7定位高端级别,类似于Intel的i7定位,数字以5开头,代表5000系列,属于第四代Ryzen,数字800更高。 最大性能越高,X代表支持XFR技术的处理器。

型号是AMD Ryzen R5 3600,AMD是品牌,Ryzen类似于Intel的Core,R5定位中端主流级别,类似于Intel的i5定位,数字以3开头,代表3000系列,属于到了第三代Ryzen,600数字越高,性能越好。

型号是AMD Ryzen R3 3100,AMD是品牌,Ryzen类似于Intel的Core,R3定位中低端级别,类似于Intel的i3定位,数字以3开头,代表3000系列,属于第三代Ryzen,100,数字越高,性能越好。

Intel Core i3、i5、i7、i9分别定位低端、中端、高端、旗舰,定位分别针对AMD Ryzen R3、R5、R7、R9。 这个定位只限于同代级别,不能用于不同代的级别定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性能提升,就拿12代的中端主流i5来说举个例子,性能完全可以秒杀11代旗舰i9-,但i9-11代CPU性能最高,定位旗舰。 AMD也是这样。 因此,在比较CPU的性能时,我们不应该只看i3、i5、i7或i9,因为新一代架构和制程技术对CPU的性能仍然很重要。 它相当大。 在本文后面,我们将对CPU架构进行简单介绍。 对于小白来说,判断CPU性能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查看CPU天梯图。

事实上,新一代i3的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 以十代酷睿 i3 10105 为例,性能可以比七代酷睿 i7 7700 稍好一些。最新的赛扬,比如十代奔腾 G6405 和十代赛扬 G5920,我们看到以G一般是或系列CPU。 另外,AMD还有定位入门级的CPU,那就是。 龙腾3000G,类似Intel的奔腾级别CPU。

台式机CPU型号后缀含义:

K:intel CPU后缀,支持超频且内置显卡的CPU型号,示例型号:i5-、i7-;

F:intel CPU后缀,无内置核显,示例型号:i5-、i7-;

KF:intel CPU后缀,支持超频且无内置显卡的CPU型号,示例型号:i5-、i7-。

T:intel CPU后缀,低功耗版本,同型号下功耗较低,性能较差,示例型号:i7-;

X/XE:intel CPU后缀,极限旗舰级别,示例型号:i9-。

KS:intel CPU后缀,如i9-9900K、i9-,i9-的出厂频率高于K,也可以理解为官方超频版本,提高了主频,例如型号:i9- 。

G:AMD CPU后缀,属于内置强核显的APU,示例型号:R5 5600G、R7 5700G。

X:AMD CPU后缀,与intel CPU的X后缀不同。 X结尾是指支持XFR技术的处理器。 XFR是一种超频技术,可以在Boost加速频率的基础上再次超频运行。 该技术允许使用不同的冷却解决方案(风冷/水冷/液氮)来升高和降低频率。

XT:相当于没有T的加强版,也可以说是特选的物理版。 同一型号下,XT相比X性能略有提升。例如型号R9、R7、R5;

笔记本移动版CPU型号后缀含义:

U:电压低,性能弱但功耗低,通常出现在轻薄笔记本中,示例型号:i7、R7-5700U;

H:标准压力,性能强劲,通常出现在游戏笔记本中,示例型号:i5-、R5-5600H;

Y:超低电压,性能很弱,功耗很低,常见于轻薄笔记本,示例型号:i3-;

HK:一般用在intel高端发烧级CPU上,可以超频。 型号示例:i9-;

HX:一般用在AMD高端发烧级CPU上,极限版本,示例型号:R9-;

G:G1、G4、G7等。G后面的数字表示核显性能的强弱。 数字越大,核显性能越强。 通常小于4个的是集成普通超高清(UHD)核显,大于等于4个,最重要的是集成高性能Iris核显。 Intel移动版CPU后缀,示例型号:i5-、i3-、i3-;

HS:与H相当,功耗稍低。 通常出现在轻薄、性能强劲的全能笔记本中。 型号示例:R7、R5;

HQ:标准电压,Q板载四核,早期老后缀,示例型号:i7-;

MQ:标准电压,Q插件四核,早期老后缀,示例型号:i7-;

M:早期的后缀M是移动CPU,只是为了与桌面区别。 示例型号:i7-2620M。

第二章:CPU架构、主频、核心、线程、缓存等知识普及。

1.CPU架构

CPU架构就是架构,是CPU制造商为属于同一系列的CPU产品提供的规格。 一般来说,不同品牌(intel和AMD)或不同代次有不同的产品架构。 Intel和AMD将继续推出新一代CPU,架构也会相应改进和升级。 一般来说,CPU架构越新,性能越好。 我们可以理解为物流公司内部对货物的处理。 旧的架构相当于使用平板车来搬运货物,然后人们发现平板车搬运的效率太低,需要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 新架构相当于用叉车搬运货物,在工作效率上提高了不少,所以架构的改进和升级对CPU性能影响很大。 影响力巨大。

关于全新的混合架构,Intel基于制程技术推出了全新的第12代酷睿CPU,首次采用了全新的高性能混合架构,也被称为“大小核”设计,其中大核是主宰性能的性能核心,称为P核,采用Cove架构,主要针对游戏和生产力工具的重载大规模应用。 小核主要针对能效表现的节能核心,称为E核,采用架构设计,主要增加多线程吞吐量和后台管理的承载能力。

2、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是指制造CPU时集成电路的精细程度。 工艺越先进,晶体管的体积就越小,同样的晶圆面积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提高性能,有效降低处理器功耗和发热量,在架构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例如28nm、14nm、10nm、7nm(纳米),一般来说,数字越小,制造精度越好。

3. 频率

CPU频率是核心工作的时钟频率。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CPU的运算速度。 频率相当于人力。 频率越高,功率(性能)就越大。 当然,频率与同代CPU相比只是有限的。 由于不同架构的影响,例如Intel第12代Alder Lake架构相比第11代Lake架构,IPC性能提升了19%。 也就是说12代和11代CPU频率相同。 在 的情况下,性能提高了 19%。

CPU频率分为主频和睿频。 CPU主频就是基础频率。 一般是我们轻度使用电脑时的工作频率。 涡轮频率是最大频率。 一般CPU频率是在高负载下运行的,比如玩大型游戏或者运行大型应用软件的情况下。 睿频可以智能调节频率和电压,自动提升性能。 CPU会根据当前的任务负载自动调整处理器的主频,从而在重任务时发挥最大性能,在轻任务时发挥最大节能优势。 。 超频需要人为干预。 在BIOS中人为地提高CPU外频或倍频,让它稳定工作在高于其额定频率的频率上,这样CPU才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性能,压榨出CPU的全部性能。 一般超频后性能提升5%-10%左右。 需要主板和CPU支持超频,还需要更好的散热条件。 但超频有一定的CPU损坏风险。 在CPU性能过剩的时代,就没有必要考虑了。 毕竟超频造成的CPU损坏是无法保证的。

4. 核心线程

核心是计算核心。 为了提高CPU的多任务性能,厂商会逐渐在CPU中添加物理核心,成为现在的多核CPU,比如四核、六核、八核等。 线程是Intel开发的多线程技术,将一个物理核心模拟成两个逻辑核心,可以同时执行双线程,如四核八线程、六核十二线程,进一步提高CPU的性能多任务处理性能。 比如你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核心就是人体的手臂,双核就是两个手臂,四核就是四个手臂。 我们拥有的手臂越多,我们可以同时执行的任务就越多。 单核单线程可以理解为一臂长一手,比如双核二线程或者双核四线程、四核八线程处理器,由于技术越来越强大,一手臂和两只手已经创建。 情况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也就是说CPU的核心线程越多,同时打开的程序就越多。 例如,如果我需要打开更多的软件或游戏,则内核和线程越多,同时打开的程序就越多。

5. 缓存

CPU缓存是CPU的一个重要参数。 高速缓存是介于内存和CPU之间的存储器。 容量虽小,但速度却比内存快。 缓存越高越好。 缓存的原理是,如果CPU需要读取一条数据,首先会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则立即读取并发送给CPU处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CPU的工作量。 CPU访问内存的时间。 如果CPU在高速缓存中没有找到数据,则需要从速度较慢的内存中读取数据并发送给CPU,同时将数据传输到高速缓存中,以便CPU再次读取数据,直接从缓存中读取,而不从内存中调用。 CPU缓存又分为一级缓存、二级缓存、三级缓存。 CPU在实际数据读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级缓存,因为一级缓存速度最快,二级缓存次之,三级缓存最重要。 慢,但是三级缓存的容量最大。 CPU读取缓存时,会先从一级缓存开始,然后再从二级缓存开始,有时读取二级缓存时会出现数据未命中的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从二级缓存L3缓存中读取。

如果说把CPU比作一个大型餐厅厨房,那么内存就是一个存放食材的大仓库,而缓存则是一个介于餐厅厨房和大仓库之间的小型中转仓库。 离CPU较近的小仓库是一级缓存,其次是二级缓存。 ,最后是三级缓存(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小仓库的三个房间,最近的是小房间,第二个是中房间,最远的是大房间),如果厨房要的话做某道菜,需要一定的食材的话,需要提前从大仓库调来所需的食材,暂时存放在小仓库里,这样就不用从最远的大仓库调用了当餐厅厨房需要某种食材时。 缓存的大小相当于一个小仓库的面积。 面积越大,可以存放的食材就越多。 假设做这桌菜需要10种食材,但由于小仓库面积太小,只能存放8种食材。 有2种食材只能从较远的大仓库取,影响整个烹饪时间,所以缓存大小对CPU性能有一定影响。

6.内置核显

内置核芯显卡,其实早期我们称之为集成显卡,只不过早期集成显卡的显示芯片是集成在主板上的,而现在无论是AMD还是Intel,主板上都没有集成显卡了。集成显卡芯片,但是显示芯片是内置在CPU里面的,有了内置显卡,我们即使没有配备独立显卡也可以打开电脑,但是如果CPU没有的话内置显卡,比如Ryzen系列CPU除了G后缀的CPU或者intel F后缀的CPU,那么就必须配备独立显卡才能点亮。 可能有人会想,既然CPU内置了核芯显卡,为什么还有人需要使用独立显卡呢? 一定是对图形性能的追求。 核芯显卡的性能只能相当于最入门级的独立显卡。 比如LOL这样的游戏,如果要玩大型3D游戏,没有性能好的独立显卡,做PPT时画面卡顿也很正常。

7、TDP功耗

一般来说,CPU的功耗越低,产生的热量就越少,就越省电。 TDP的英文全称是“Power”,中文翻译是“热设计功耗”。 它是反映处理器释放热量的指标。 瓦特(W)。 由此可见,TDP功耗并不是实际功耗。 TDP功耗只是CPU的最大发热量。 散热器。

8.CPU指令集

CPU指令集存储在CPU内部。 它主要是一个优化和指导CPU运算的硬件程序。 有了这些CPU指令集,CPU就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工作。 系统安排的每一条命令都需要CPU按照预设的指令来完成,这些预设的指令统称为CPU指令集。 CPU依靠外部指令“激活”内存指令来控制和计算计算机。 一般来说,预置中存储的指令越多,CPU就越“聪明”,预置中存储的指令越高级,CPU就越先进。 许多预先设定的指令聚集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指令集”。 ”。

9.CPU封装及接口

目前CPU有三种封装形式,分别是LGA、PGA和BGA。

LGA的全称是“网格阵列封装”,中文名称是“网格阵列封装”。 它被英特尔广泛应用于自己的桌面处理器中。 目前Intel桌面CPU采用的是LGA封装技术。

PGA的全称是“PGA”,中文名称是“引脚网格阵列封装”,被AMD广泛应用于自家的桌面处理器中。

BGA的全称是“球栅阵列封装”,中文名称是“球栅阵列封装”。 工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Intel和AMD采用的封装方式不同,两者并不兼容。 说白了,Intel CPU不能使用AMD主板,AMD CPU也不能使用Intel主板,即使封装方式相同。 不同接口不兼容。 比如12代i5就采用了LGA封装方式。 数字1700意味着它有1700个接触面(界面)。 然后我们需要搭配intel支持插槽的主板,比如intel 600系列主板。 如果你使用上一代500系列插槽的主板肯定不兼容。

10.CPU步进

CPU步数是指某个CPU在制造过程中经过改进后的产品编号,如CPU步数A0、B0、B1、C2、U0等。对于新产品,步数会随着CPU的改进而变化。这一系列的制作流程,或者是修复之前版本的bug,或者是增加功能,所以同一个CPU有不同的步骤也很正常。

对于小白来说,可以理解为CPU步数就意味着版本。 CPU步数越晚,版本越新,可能会修复之前版本的缺陷。 比如就像系统一样,官方会不断升级完善,修复bug,添加新特性,新功能等,然后给更新后的版本一个版本号,比如1903版、1909版。原因很相似。

第 3 章:有关 CPU 的常见问题

1.散装CPU和盒装CPU的区别

组装台式电脑时,我们在选择CPU时,同一CPU型号下会有散件和盒装件之分。 散装CPU和盒装CPU的区别如下:

分散的CPU:一般只有一颗裸露的CPU,没有包装盒,也没有附散热片。 您无法享受Intel官方三年售后服务,只能享受一年店内保修服务。 一芯片CPU保修政策,第12代CPU芯片还支持三年店内保修服务,之前的型号仍然有一年保修。

盒装CPU:常规零售包装盒,大部分盒装CPU都带有散热器,只有部分型号不带有散热器,并且可以享受Intel官方的三年售后服务。

分立CPU和盒装CPU主要区别在于通道。 盒装CPU一般来自正规渠道,而分立CPU一般都是来自OEM品牌机厂家多余的,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市场,因此品质完全一致。

一般来说,无论是散装芯片还是盒装CPU,因为CPU是高精度电子产品,CPU本身是不会造假的,没有人有这个技术去造假,而且CPU被坏掉的概率极大小,安装用户多,会选择分散的CPU,以降低安装成本。

CPU松散芯片也分为ES版、QS版和正式版。 CPU的引入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ES1:测试架构和流程;

ES2:修复了大量错误。 其实此时CPU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可能还是存在隐藏的bug;

ES3(QS):质量认证样品,型号确定,型号规格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轻微隐患;

正式版:正式发货;

一般选择官方版本的CPU进行安装。 虽然ES版和QS版的CPU比较便宜,但我个人不建议小白入手。

2、购买CPU时更关注主频还是核心数?

CPU主频和核心数是CPU的核心参数。 主频或者核心数主要看个人需求。 一般来说,大多数游戏都偏向于CPU的主频。 由于游戏需要最简单粗暴的计算工作,多核在这方面有些用处。 一般来说,主流游戏都是双核/四核调用,所以我们优先选择主频高的CPU,这样单核更强,游戏更有优势。 如果程序、渲染等需求较多,那么对CPU核心数的要求就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数量将非常重要。

3、i5一定比i3好,i7一定比i5好!

总体来说,对于同代CPU来说,Core i7的性能无疑要强于i5、i3! 这是不可否认的,但由于电子产品不断更新,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和工艺不断改进和升级,IPC的性能越来越强。 就拿现在的intel 12代i5-来说,性能直接超越了上一代旗舰i9-,所以如果商家直接写的CPU型号是i5、i7、i9处理器,更不用说代数或者具体型号就是耍流氓,早几代的i3、i5、i7和新一代的i3、i5、i7性能差距太大了。

4、CPU主频越高性能越强?

主频与核心数基本一致。 不要只看主频,因为CPU的性能主要由架构、主频、核心数、缓存、进程等多种因素决定,单纯判断CPU的性能是不可能的按主频率。 是的,主频是在同代CPU中进行横向比较的。 如果情况不同,只能作为参考。 例如,AMD声称基于全新Zen3架构(AMD锐龙第四代5000系列CPU),与上一代Zen2(AMD锐龙第三代3000系列CPU)相比,实现了高达19%的IPC性能提升,这意味着相同CPU频率下性能提升19%。

5、AMD处理器比intel处理器性价比更高吗?

性价比是性能与价格的比较。 用于比较同类产品中哪个性能更好、价格更低。 就是所谓的性价比。 AMD一直以低价销售策略的名义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从第四代Ryzen开始,AMD产品普遍从第三代到第四代开始涨价,改变了原来的低价策略,但英特尔此时并没有加价,而是降价,英特尔开始走性价比路线。 因此,究竟是Intel还是AMD更具性价比,取决于厂商的市场策略和市场状况。 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来看,英特尔处理器性价比更高。 也许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互换角色。

6、安装预算有限时,应该选择高U低显还是高显低U?

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均衡搭配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所谓平衡搭配,CPU和显卡基本属于同一级别,比如中端主流CPU+中端主流或中上端显卡。 硬件均衡搭配虽好,但在实际需求中可能会造成浪费。 比如我对显卡的要求就不高。 我平时不玩热门游戏,对图形性能也没有办公需求。 独立显卡可能是多余的。 玩了几年了,显卡风扇没转。

所谓“高U低显”,是指CPU性能较强、显卡性能稍低的电脑。 而“高显低U”是指显卡性能强而CPU性能弱的电脑。

高U低显方案一般适用于渲染办公、平面设计、多任务程序、服务器、商务办公、视频编辑、普通家庭使用等。选择入门级显卡或核显可以有效降低安装成本。

高显卡低U的方案一般适合纯GPU计算、挖矿以及大部分游戏。 为什么大多数游戏并非全部游戏? 因为有的游戏消耗CPU,有的游戏消耗显卡,有的游戏消耗CPU也消耗显卡,但大多数3D游戏主要还是以显卡为主。 显卡性能越强,侧面图像表现越好,FPS帧率越高。 只要CPU保证满足游戏需求,高显低U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高U低显还是高显低U,无疑是为了节省安装预算,但一定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考虑。

7、i5和i7玩游戏区别大吗?

在同一代CPU的情况下,i7、i5甚至i3处理器在玩游戏时的实际效果基本相同。 只要满足游戏对CPU性能的要求,基本差别就很小,主频高的CPU可能会有一点优势。 存在几帧的差异,大多数3D游戏主要依赖显卡。 i3、i5、i7最大的区别主要是核心线程数。 超线程对游戏的影响完全取决于游戏的优化。 一般游戏只支持4-8个CPU线程。 如果线程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核心线程数量越多,优势主要是在生产力方面或者需要更多程序进行多任务方面。 对于游戏来说,一般CPU建议4核8线程或以上。 另外,高内存频率或者高CPU单核性能可以提高游戏中的帧率表现,帧率会略有提升。 目前CPU基本过剩。 就拿目前中端主流的i5或者十一代i5来说——还有R5 3600、R5 5600X等型号,基本可以满足市面上任何大型游戏的需求。

The above is the of the of CPU by Home. In order to take care of more, we will give one by one of the -to- CPU . More vivid make it for to . Hope you enjoy this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