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宋玉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柳州螺蛳粉无疑成为其中的“头等舱”。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讨论吃螺蛳粉有多欲罢不能。
微博截图
然而,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柳州螺蛳粉实际上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街头夜市。
那么,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螺蛳粉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联系吗?
这要从柳州人的饮食习惯说起。
在柳州人的饮食中,螺蛳和米粉是当地人的最爱。
将米粉与螺蛳结合起来制作螺蛳粉,是柳州民间的一大创举。
20世纪70、80年代,柳州的夜市逐渐繁荣,不少食客有意无意地要求在米粉中加入麻辣螺蛳汤。
随着时间的推移,摊主开始尝试用螺蛳汤煮米粉。 柳州螺蛳粉就这样诞生了。
但说柳州螺蛳粉是全新的,似乎不太准确。 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元素,都具有柳州当地的特色。
以螺蛳粉中的螺蛳为例,柳州当地媒体曾发表文章称,很久以前,柳州人有吃螺蛳的特殊爱好。 加之柳州郊区有很多池塘和水坑,所以螺蛳是当时柳州人最喜爱的食物。 最容易获得的食物。 许多居民捕捉蜗牛用于烹饪或出售以养家糊口。
与柳州的螺相比,螺蛳粉中腌笋的加工方法更值得一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腌制酸笋需要用到“祖传招数”。
中国烹饪协会监事会主席、本次非遗项目传统美食技艺评审组组长冯恩元向媒体表示,沙县小吃、螺蛳狮子面、胡辣汤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川菜可以被这个社会的人们广泛使用。 它们之所以被群众接受,是因为它们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事实上,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州螺蛳粉,既有传统传承,又有当代价值。
十多年前,柳州市鼓励商家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店。 但很多食材只能通过空运,这大大增加了面店的运营成本。 新鲜出炉的堂食模式也难以满足更多食客的需求。 对正宗柳州螺蛳粉的需求。
如何让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走得更远?
作为一座在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方面长期具有优势的城市,“产业思维”为柳州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第一家袋装螺蛳粉公司诞生。 此后,柳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螺蛳粉生产标准和发展规划。
渐渐地,螺蛳粉不仅离开了柳州,还从路边摊发展成为产值近百亿元的产业,甚至走出国门。
去年疫情期间,柳州螺蛳粉等快餐产品销量激增。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催促发货,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广西柳州市6月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1-4月,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出口额约700万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4.1倍。
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次评审,根据饮食类非遗项目的突出特点,单独成立评审组,主要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指导作用。 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在关注某一种食物、某一种菜肴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记者注意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开了螺蛳粉的制作步骤:
1、猪骨、大料、生姜、干枣、枸杞、香菇加水熬汤; 搁置;
2、腐竹炒熟后切块待用;
3、腐竹炸好后,将热油倒入装有辣椒粉的碗中,制成辣椒油备用;
4、干锅(不放油)将酸笋干炒熟,加入辣椒油和盐,翻炒,加入骨汤、腐竹、螺蛳汤烧开;
5.水烧开,加入米粉,煮沸,取出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油和水,倒入骨头汤,撒上切碎的酸豆、香菜、葱,香辣可口的螺蛳粉就做好了。
你准备好参与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吗? (超过)
参考资料:《螺蛳粉“爆火”的背后》《柳州螺蛳粉起源系列报道》《螺蛳粉的今生与前世》《螺蛳粉、沙县小吃等为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街头小吃”这么受欢迎?》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