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豫剧《朝阳沟》选段响彻山谷。 30余名村民载歌载舞,下田劳作。 吴建刚也在其中:“一边工作一边唱这首歌,太兴奋了!” 他看到有人来拜访,边走边在山上介绍道:“当时漫山遍野都有小柴鸡,喂食、浇水都是自动化设备,鸡舍温度始终保持在三十七。八度,湿度 60%。”
从山腰抬头望去,树木茂密。 如果不是老吴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自动化养鸡场。 养鸡场投资超过260万元。 最多的时候,养了2.3万只鸡,年收入40万元。 但因保护核心水源禁令而被叫停。
河南省淅川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地。 丹江水从这里奔腾而出,沿着千里运河北流至北京、天津。 淅川县守住“大水箱”,握住“水龙头”,要求关闭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和行业。 老吴的养鸡场就是其中之一。
老吴知道大局。 在相关补偿政策出台之前,老吴“没有说一句落后于时代的话”,成立了凤子山农民合作社,并在原来的养鸡场种植了花草树木。 但他的心情不太好:“我感到很难过,养鸡场还没看到任何效益就被拆了,压力很大。”
由于带头关停养鸡场,县里奖励了他8万元,老吴用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 他到县农校参加免费技术培训,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销量也很好。 他需要的人手越来越多,招募了很多贫困户来帮忙。 老吴有自己的打算:“他的贫困问题只能靠劳动来解决。自力更生,改良自己的农作物,解决温饱问题,挣钱过日子。”
现在,老吴的合作社已经培育了十七、十八种树苗。 里面有2000多间帐棚、27000多株女贞、5000多株樟树、8000多棵泡桐……去年,老五光卖了37万元的树苗。 老吴的动力倍增,他鼓励合作社的小伙伴们:“只要想做,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十年树成,一百年树人。 如果说老吴通过植树给村民带来了自力更生的尊严,那么梁进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同学要做的就是让孔梅村的村民认识到文化和历史的价值。
广东省揭阳市孔梅村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村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但没有山有海,资源匮乏,劳动力匮乏。
2023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驻孔梅村工作组组长梁进来到孔梅村。 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详细记录了全村102户429名贫困人口的信息。 梁进将自己的手机号码贴在村里的公告牌上,方便群众随时找到他。 还真有人给他打电话。 “有什么困难就找梁秘书吧!”
梁进向学校汇报了孔梅村的情况后,邀请了国内古建筑维护和乡村规划领域的几位著名教授到村里进行实地调研。 在专家的指导下,孔梅村发生了变化:村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全面梳理,新农村改造创建规划已经启动,设计在修复传统古建筑的同时引入了古建筑复兴的思路,推出了乡村文化包。 一系列优质农产品,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普及教育理念和美育……经过两年努力,已有76户、275人脱贫。
树木培育成材需要时间,但脱贫攻坚不能容忍漫长等待。 只有扎根当地、因地制宜,一切才能变得更好。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局;制作单位:大白学院)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