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厂的故事
据说,以前有一家牙膏厂,想增加牙膏的销量。 他们改进了流程,但市场反响仍然平平,无法增加销量。 整个公司的领导层都为此忧心忡忡。 有一天,领导开会讨论解决办法,外面的一个年轻人听到了,提议把牙膏的开口扩大1毫米。 领导们一听,觉得自己有才,就采纳了这个方案,果然,市场销量一下子大了起来。 上去之后,年轻人最终成为了公司的CEO。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它包含了一个非常常见的商业策略,那就是,要增加公司的收入,必须要么增加销量,要么提高价格,或者最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这一策略目前被许多公司采用。
英特尔品牌牙膏工厂的故事
作为牙膏厂的知名代表,英特尔在这方面也动了一些脑筋。 主要方法是将CPU的导热剂由焊料改为硅脂。 顺便说一句,我们买的CPU都是下图这样的。 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铁盖。 散热器与铁盖接触,带走CPU的热量。 但事实上,真正的CPU就在铁盖下面。 芯片。
拆掉芯片盖后,CPU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 可以看到,实际的核心区域其实很小,真正的热量来自于那个小地方。 那么铁盖和核心之间的热传递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它们之间的热传递不好,那么无论你使用多么好的散热器,也没有办法降低CPU的温度。
硅胶CPU和焊接CPU
然后CPU制造商在芯片和铁盖之间填充导热剂,让热量及时传导出去。 一般来说,导热剂有两种,一种是硅脂,一种是焊锡。 其中硅脂价格便宜,但导热系数低,时间长了就会干涸,导致CPU过热、速度变慢。
焊料价格昂贵,但导热系数高,基本上不存在随时间变干的问题。 焊料本质上将CPU核心和顶盖紧密地焊接在一起,并且无法拆卸。 当然,硅脂也不是没有用的。 硅脂CPU顶盖是可以拆下来的,但是拆CPU顶盖是个技术活。 一不小心,CPU核心就会损坏,整个CPU就会报废。
Intel从Core i7 2600K开始的3XXX系列开始就不再使用焊料,而是使用硅脂。 当然,高端的X79、X99平台CPU依然享受焊锡的待遇。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其实早在8年前,Intel就已经意识到CPU的性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过度的,而且每年CPU升级带来的性能提升也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CPU可以永远使用,用户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升级。 如果CPU使用硅脂,几年后硅脂就会干涸,散热变差,导致CPU发热、频率降低,用户不知道如何处理。 那么用户就会采取转向新产品的策略。 这款牙膏的故事和牙膏的故事是不是有点相似? 当然,这不能说是Intel故意的。 只能说,由于PC行业的衰落和对成本的追求,选择更便宜的硅脂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般来说5年就够了。
CPU硅胶盖开启建议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的CPU恰好是硅脂CPU,更换散热器也没有效果,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里面的硅脂已经干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开盖子。 我不知道这个。 建议没有经验的用户自行操作。 如果实在想改的话,可以去淘宝或者电脑城寻找相关的服务商。 如果您想自己动手,可以在线购买开盖器并阅读教程。 大胆一点。 小心操作。
打开盖子后,重新涂抹硅脂,不要使用液态金属之类的东西。 虽然可以降低几倍的温度,但是风险也不小,而且已经这么多年了。 没必要花那么多投资。 当然,如果你真的追求极致,那也可以尝试。 打开盖子就等于解除密封,可以有效解决CPU的散热问题。 那些追求超频,希望通过减少发热来降低散热系统噪音的人值得一试。
概括
由于硅胶CPU的散热设计问题,CPU的发热量比焊接CPU要高。 因此,很多Intel用户都会发现,无论散热器有多好,在高负载下CPU的温度都会升高。 很快,用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来追求散热和静音,但没有效果。 事实上,根本问题在于英特尔使用的硅脂。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开盖子。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