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小企业越来越难做的现象及原因。 一方面是宏观层面的需求水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小企业参与者本身也存在各种劣势。 希望这对相关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第一个问题:经济是否陷入衰退?

疫情期间,很多街边店铺关门,大部分是餐馆和培训机构。 这个是可以看到的,但是有很多在街上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南方的各种小工厂、作坊,很多都已经倒闭了。 我的朋友是做外贸销售摩托车的,疫情前有200名工人,疫情后有50名工人。 这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他坚持下去,他的很多同事就会破产。

那么,为什么做小企业越来越难呢? 难道真像一些人抱怨“经济不景气”那么简单就能解释这一切吗?

今天是2023年8月15日,距离疫情结束已经半年了。 同学们放暑假的时候,本来想去山东半岛的海岸线周边玩,结果看到抖音上有各个海滩的直播。 就像包饺子一样,我取消了计划,不再和学生们一起玩乐。 想到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家人去淄博吃烧烤。 那一幕让人不禁思考如何评价“经济低迷”。 淄博的烧烤热气还没有退去。 于是,端午节南方的赛龙舟开始流行,贵州便出现了村超。 村超拿到暑假,突然蒲松龄为淄博梅开二度! 至于三山五神山四大湖就更不用说了,直播间里人满为患,半夜爬山路都能被堵住。

一方面是纷纷倒闭的小企业、工厂,另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 经济是繁荣还是低迷?

我家附近街道上那些紧闭大门的房子纷纷换了招牌,重新开门了。 然而,即便是疫情过去半年后,仍然出现新的“出租”苗头,这说明虽然仍有人愿意投资小企业,但并不是每个小企业都能坚持下来。 至于工厂,我做摩托车的朋友去欧洲参加展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订单,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数钱。 另一方面,一位做地铁相关项目的朋友,他的公司下调了未来两年的预测,为其供货的小厂家的结局可想而知。

综合以上种种现象,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济是否景气。 最重要的是,无论宏观经济景气与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坚持下去才是最实际的。

事实上,从整体数据来看,更中肯的说法可能是“经济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繁荣”。 毕竟,从正常的8%到5%,横向比较自然是“比别人繁荣得多”,纵向比较则明显“不如以前繁荣”。

既然整体经济没有以前那么景气,为什么旅游市场却远比以前繁荣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也是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还是那句话,“经济是否景气”是宏观问题,景气与否只是换位思考的问题。

首先,存在需求水平差异和行业差异。

经济腾飞先从温饱开始。 美食种类繁多,从庆丰包子到马兰拉面,从肯德基到海底捞,从俏江南到全聚德。 从便宜的到贵的,从差的到好的。 直到今天,没有一个百岁后(13岁)说过“我一定要去北京饭店吃鲍鱼”、“我一定要去肯德基吃鸡翅”。 在吃的方面,没有什么优越感。 大多数餐厅都相当干净,而且大多数餐厅都是人人都负担得起的,所以需求已经转向“专业化”。

淄博烧烤一点也不贵。 连蘸酱都是从天津运来的。 味道怎么和天津不一样呢? 这么多人在淄博烧烤,他们想做什么? 这就是“特色”! 有什么特点? 淄博特色! 淄博有什么特色? 在淄博,就是淄博的特色! 同样的东西在天津也有,就是天津的特色菜,比如包子、煎饼。

衣食也是如此。 阿迪达斯耐克和安踏李宁有什么区别? 知名品牌的竞争如此激烈。 你还想像以前一样靠不知名的小作坊、工厂赚钱吗? 怎么会这样! 要么供货给品牌商,要么打造自己的品牌,或者第三条路就是走出国门,继续做落后地区的杂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工厂、作坊纷纷迁往东南亚、非洲,甚至南美、中东。 因为在家里,他们没有办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办法活下去呢? 因为国内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但它们本身并没有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它们只能以水草为基础生存,落后的地方就往哪里移动,直到所有的地区都开发出来,然后他们就会破产。

国内经济第二个加速阶段是家电,包括电视、空调、手机、电脑。 这些产品,在20多年前,也是由各个大大小小的品牌、杂七杂八的厂家生产的。 尤其是手机,出现了各种山寨手机。 如今,连联想手机、魅族都快要沦为无名厂商了,更不用说波导和TCL了。 至于其他小作坊,只有一家去了非洲并幸存下来,叫传印。

第三阶段加速的自然是房地产和汽车。 随着众泰的突然没落以及恒大的种种传闻,宣告着国人的物质需求已经达到顶峰,甚至开始从顶峰回落。 电视、手机、电脑、空调、汽车、房地产等各种产品的销量在几年前达到了顶峰。 与此同时,电影和旅游市场保持着年均20%以上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直到疫情后突然中断。

如果没有疫情这样的特殊事件,更多人可能会看到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变和社会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 疫情和贸易战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注,让很多人忽视了决定经济的内在本质:市场需求水平的变化。

当我们得出“需求水平变化”的结论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制造业的小工厂、作坊纷纷倒闭,而另一边的旅游市场却异常火爆。 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市场。 如果你留心的话,街上开的理发店、美甲店越来越多,单价也越来越高。 美女们都觉得花一百块钱吃顿饭越来越不划算了,但是花两百块钱做个发型、化妆、美甲就超值了! 买某件衣服可能要贵几十块钱,但游泳、瑜伽却要贵几百、几千?

20多年前,实物产品供不应求,开个工厂就能赚钱。 如今,竞争者数量增加了十倍,市场需求开始下降。 这样的行业,倒闭是必然的! 街头餐馆的情况也类似。 20多年前,有一家餐馆做生意。 如今,餐馆遍布大街小巷。 各个餐厅做的红烧肉和水煮鱼能有多大差别呢? 更何况,人们不再喜欢大鱼大肉,各种半熟食品都能在网上买到。 所以,这样的街边餐馆倒闭也很正常。 还有人流量的是那些所谓的商业综合体,集文化、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 他们离家很远,必须在家里吃饭。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小工厂、小作坊、小餐馆,从数量上来说,是倒闭的趋势,因为供大于求,只是有钱人想建一个赚大钱的小工厂。几百万,几个朋友而已,攒几十万就为了找个小餐馆花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市场已从增量转向存量,从行业共同做大转向激烈的内部竞争。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尽早止损锁定利润,并转移到需求水平较高的行业。 这是最好的政策。 总比以后被动被淘汰要好,这是最糟糕的政策。

当然,“转向需求水平更高的行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毕竟,隔行如隔山。 餐馆老板如果去发廊,他根本就不懂。 如果冰箱制造商将职业转向旅行,那就无关紧要了。 万达这么大的企业,做电商不是白做吗?

更重要的是,市场尽管下滑,但需求依然存在。 竞争虽然激烈,但总有获胜的机会,而且获胜者都是顶尖高手。

另外,小工厂、作坊在整体大业务上无法与大工厂竞争。 至少在利基领域开发小功能是值得冒险的。

街上的餐馆无法与连锁餐馆竞争。 只要能和方圆一公里之内的人竞争,就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

至于最终哪些能够存活下来并得到滋养,就很难推测了,毕竟突发事件太多了。 但哪些必然会破产,这件事还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无法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其次,产品风格和店面风格几十年来始终如一,滞后于市场变化。

三是缺乏主动营销,坐等生意上门。

四是管理混乱,导致人力过剩,门店利用率低。

举几个你身边的例子。

其一是我家附近的一家川菜馆,至今仍主打“水煮鱼”,一年四季都以水煮鱼为主菜。 菜单全年保持不变。 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厨师很稳定,因为厨师是老板之一。 我老婆以前很喜欢吃水煮鱼,后来就不喜欢了,周围的朋友也不喜欢了。 至少可以改变一下水煮鱼的味道!

五年前店面的风格还可以,但今天就有点“老俗”了。

没有广告,没有促销,进店后只会告诉你有促销,100餐送20张代金券,老套路了。

人少的时候,收盘员和收银员在聊天。 人多的时候,收牌员就忙不过来,收银员就站在那里继续用手机。 一进大门,两侧堆满了杂物。 我们先不说风水。 你对一家餐厅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么混乱。 顾客感觉如何?

在产品创新上,即使是像肯德基这样的老牌连锁店,每隔几年也要推出一款新产品。 如果你在附近有一家街边小餐馆,周围有 20 到 30 个竞争对手,而且没有任何变化。 来!

营销和管理对于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来说是相当大的开支,因为营销可以增加产品销量,管理可以降低内部成本,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减少支出。 对于一家小餐馆来说,我已经习惯了等待顾客上门,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吸引流量和营销的手段,然后每天抱怨没有顾客,经济衰退! 每天羡慕隔壁蜜雪冰城的生意,但是你应该学会做营销。 只要提供一美元的冰淇淋或者免费啤酒,客流量就能增加20%到30%!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隔壁卖窗帘的,儿子坚持要“奥特曼”窗帘,但这家店只有“小叮当”窗帘。 小叮当的形象是80后、90后最熟悉的形象。 10后出生的人比较熟悉的有《喜洋洋》、《大熊2》、《超级飞侠》、《奥特曼》。 可以看出,这家窗帘店的产品至少二十年来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商不倒闭是理所当然的吗?

当今世界,决定人们进入餐厅的因素不再是食物那么简单,而是各方面的“体验”。 包括:店面风格、内部氛围、服务水平,尤其是酒店的“特色”,可以是烹饪方式(比如火锅有很多种,烧烤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石锅、石烤架等),可以是菜肴(各种地方菜肴、地方特色小吃)、服务(音乐、舞蹈、篝火已经很常见),甚至是环境坐标(如海边、湖边、天台、竹林) 、洞穴、蒙古包、小屋、汽车、飞机等)。

人们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生意继续下去。 作为一家普通且毫无特色的餐厅,如何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

只有一种类型的餐厅能够生存:最便宜、销量最高的快餐。 在美国,它就像肯德基、麦当劳或汉堡王。 在中国就是各种炒饭、炒面、盖饭,类似沙县小吃。

就连沙县小吃也要面临红烧鸡饭、兰州拉面以及各种卤面、扁面、肉包子的竞争。

因此,很容易得出结论,轻松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要么转行,要么升级,要么出国。

如果你想出国,美国肯定行不通。 我建议朋友去欧洲。 他表示,在欧洲做生意很难,因为国家太分散,不像美国统一市场那么容易做生意。 好吧,他还是想躺着赚钱。 除欧洲外,还有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 反正你不做,对手总会做。 你想舒服地赚很多钱,但总有对手想方设法想吃你的蛋糕。

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为什么经营了几百年的欧洲人突然开始老老实实上班了? 因为最后发现能活下来的公司都是很努力的,还不如去上班,自由自在。 投资几百万开个小作坊,工作几年,你发现连成本都收回不来。 工人们比老板还无忧无虑。 老板早起晚睡,工人们按时下班。 考虑到这一点,没有多少人考虑开工厂。 赚钱。 按照现在的物流便利程度,所有消费工业品拥有十个民族品牌已经很不错了。 放在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小市场,支持破天两个品牌。

这就是未来。 经济仍将有新的增长点。 实体产品除非有创新的新产品出现,否则主要增长点将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更高水平的需求。 至于哪些,可以查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