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是处理器之王? 不取决于能堆多少个核心,也不取决于主频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核心效率(IPC)。 在酷睿11代与Ryzen 5000系列(ZEN3)的较量中,Intel稳定了移动版,但输给了桌面版。
对于多年夺得金腰带的拳王来说,赢了是理所当然的事,输了舆论会沸沸扬扬。
英特尔也像这位拳击冠军。 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感叹廉颇老了,有人笑牙膏用完了。 谁曾想,他通过暗中修炼魔功,短时间内就夺回了金腰带。
与11代酷睿12相比,在数量上只是一小步,但在X86处理器领域却是一大步,从而进入大小核混合架构的新时代!
文本
酷睿12代诞生后就注定不平凡。 四大亮点——
技术方面,从14nm直接升级到Intel 7,终于摘下了万年的14nm帽子,来到了10nm时代。 虽然晶体管密度领先台积电的7nm,但是10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太帅,听起来比Intel还要好。 7nm几乎是一样的。 Intel决定更改名称,将10nm工艺改为“intel 7”(无nm),后续7nm工艺将更名为Intel 4。
架构方面,采用全新性能核心(P-Core)和能效核心(E-Core)混合架构设计。 也就是说,酷睿12代是混合型的。 他的P核心流淌着纯正的Core血统,而E核心则属于原子(Atom)家族。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P核提供足够的单核性能,同时利用E核以更低的功耗提升多线程性能。 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这种设计带来了惊人的性能提升。
特性方面,首次支持DDR5内存和PCI-E 5.0。
性能方面,i5在一些测试中首次击败了上一代i9。 在速度空间CPU天梯图的排名中,出现了两者打平的奇迹。
首批发布了六款处理器,分别是:
i9-(KF)
i7-(KF)
i5-(KF)
酷睿12代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 不仅有工艺和微架构的双重升级,而且能耗比也像火箭一样提升。
从i9-和i9-的对比中我们就能看出端倪。 (下图)
i9-仅使用241W功耗,比i9-(250W)多线程性能提升50%。 当功耗降低至125W时,性能提升30%。 当其性能降低到与Core i9-(250W)相同时,Core i9-只需要65W的功耗。
注:从第12代Core Duo开始,不再称为TDP。 分为基本功耗(PL1)和最大睿频功耗(PL2)。 K系列处理器默认PL1=PL2。
表现如何? 直接上图吧。
如何看CPU天梯图(位置相同高度时,比较核心数和线程数,少者胜)
有的初学者可能会认为,吹了半天,Core XII还是不如Ryzen III,Intel这边的性能值都低于2000。
理由:这是一个基于多核性能(并考虑单核性能)的综合排名。 Intel的32核和64核产品都在服务器端,还没有分发到X系列。 数字在后面,所以在天梯图中的位置就低。
判断CPU性能的三个级别——
初学者只看自己的位置。
有经验的用户会结合多核和单核性能。
有经验的用户会先看CPU核心效率天梯图,然后再看多核和单核性能排名。
当然,如果只看上图,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位置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核心数和线程数。
例如:i7-和R9-5900X的位置基本相同。 前者8P+4E总共12核20线程,后者则是12核24线程。 核心数相同,线程数落后。 整体性能可以相当,说明IPC更高。 (注:为简单起见,此处不考虑频率差异)
狠到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打
i5-和i9-在多项测试中都有胜有负。 总体来说,新一代CPU i5、i7能够与i9并列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总结
将酷睿12代称为“X86处理器的里程碑、划时代的明星”并不为过。 根据网上的最新消息,AMD的ZEN5也是针对大小核心进行设计的(ZEN4已经定型)。 可以预见,未来的X86处理器将以混合架构为主。
最后站长提醒,现在还不是购买12代的最佳时机,因为i5-、B650主板等主要性价比主板还没有上市。 CPU、主板等产品的特点是高端先锋,利润丰厚的蛋糕总是最先上桌的。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