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0年之后,英特尔连续多次发布全线酷睿处理器新产品。 从桌面平台到移动平台,都有统一的产品推出。 近日,超低电压版移动新酷睿推出,其处理器产品已完全统一在酷睿i3、i5、i7旗下。 消费者可以通过处理器的命名轻松了解整机的性能水平,购买时会方便很多。

同时,英特尔还提出了智能处理器和智能计算机的新概念。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感到有些疑惑。 因为我们知道,智能手机之所以被称为智能,是因为它的功能很多,可以安装第三方软件。 这些对于计算机来说根本不难。 现在的计算机还不够智能吗?

因为用“聪明”代替“聪明”在中文里并不是最准确的。 因为聪明除了智慧之外,还意味着敏捷、灵巧。 聪明的人总能抓住机会,赢得胜利。 我们可以将他们比作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武侠小说里从来没有一个鲁莽的主角以暴力取胜的; 古龙笔下的楚留香、李寻欢、花无缺,金庸笔下的杨过、令狐冲,甚至韦小宝,都堪称聪明的代表。 他们风度翩翩、多才多艺、聪明、力量和灵巧,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用来解释智能计算机概念的最好比喻。

对于计算机来说,智能就是各个部件的智能匹配,性能按需分配。 我们在使用电脑的时候,每次都会对电脑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浏览网页、听音乐、做平面设计、看高清大片、玩大型游戏等。 这些应用程序对计算机有完全不同的要求。 处理器的多个核心同时全速运行。 但如果计算机在处理这些任务时同等对待、消耗相同的功耗,那就太愚蠢、太不智能了。

英特尔提出的智能计算机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智能多任务、智能加速、智能节能等。 该快的时候就变快,不该快的时候就冷静下来,节省体力。 虽然概念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实现极其复杂的高科技电子技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要充分理解智能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需要分析以下概念。

多核

对于大多数对电脑不太熟悉的朋友来说,多少GHz的主频、多少MB的显存是他们判断一台电脑性能好坏的标准,就像数码相机的像素数一样。 这些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

数码相机的像素并不是判断图片质量的唯一标准。 也是1000万像素。 数码单反相机的传感器框架比普通DC大得多,信号和软件处理能力也强得多。 所拍摄照片的质量差异是根本性的。 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因此,近年来数码相机不再恶性竞争高像素,而是理性追求高画质。

同理,电脑CPU的主频也只是前期提升性能的一种方式。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主频的提高会直接导致功耗的增加,散热和稳定性也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场漫长而不安的主频提升战争,其重要性逐渐被淡化。 这时,多核就成为主角。

从早期的双核到现在的四核甚至更多核,处理器的性能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但人们逐渐发现,核心数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功耗的增加; 而核心数量增加一倍,处理器的面积也会增加一倍,这也存在难以继续改进的问题。

线程

这时,Intel提出了超线程技术。 简单的描述就是将一个CPU核心模拟成两个来使用,属于模拟双核。 其实超线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 4时代就已经被广泛应用。 不过,当时的处理器都是单核的,超线程并不意味着想开就开、关不了。 不够灵活,称不上智能。

同时,超线程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超线程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多任务,所以对于那些优化的程序很有帮助,比如图形处理软件; 但对于游戏等应用程序来说,经常会出现性能下降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就会想,如果我们的电脑能够智能分配核心数和主频,那该多好啊。 在处理多个任务时,使用多个核心,甚至通过超线程技术将核心数量加倍; 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较高的主频,而多任务处理的性能又不是那么高,这就是Turbo Boost需要做的事情了。

涡轮增压

其实很早以前,英特尔的移动处理器就有Speed Step省电技术,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动调整处理器的主频。 但Speed Step只是简单的主频率增减,而且只有几个档位。 与今天的Turbo Boost相比,实在是太简单了。

Turbo频率加速仅在Intel Core i5和i7中提供,并且它是相对高端的技术。 简单描述其本质就是计算机会根据运行的任务类型自动调整主频、自动开启和关闭CPU核心以及超线程功能。

例如,当我们工作或休闲时,我们都会同时打开QQ、MSN、网页浏览器、软件等多个窗口。 如果电脑的多任务性能较差,我们经常会感觉电脑卡顿,或者切换任务时反应缓慢。 虽然这些软件有很多窗口,但它们并不一定要求处理器100%全速运行。 睿频加速功能将使处理器能够在多核和超线程任务下运行。 四核处理器将有八个线程,双核处理器也将有四个线程,可以轻松处理多任务。

而且这个时候不仅对多任务处理有帮助,而且对于那些针对多核处理器优化的软件,比如3DS MAX等,也会使渲染和处理图形的速度成倍提高。

玩游戏时,其他软件窗口会关闭,对多任务性能的要求不高,但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高主频的CPU。 Turbo Boost会自动对处理器进行超频,只开启一个物理核心,关闭其他核心,将所有能量集中在这个核心上,以达到极限速度,从而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不会像玩家自己超频)带来处理器的风险损害)。

提高主频带来功耗和发热量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不稳定因素。 为了保证功耗不会大幅增加以及系统整体稳定,计算机会自动关闭冗余核心。 这样不仅提高了游戏运行的流畅度,同时也保证了电脑的整体功耗在设计水平之内,从而保证了电脑的稳定运行。

这样的计算机和处理器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智能计算机和智能处理器是非常合适的。 但这还没有结束,还有更精彩的事情,我们看下一节。

英特尔高清显卡 (HD GFX)

与CPU一样,显示核心(GPU)一直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计算机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计算机的显示性能与功耗、体积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想要强大的3D游戏性能,肯定不可能同时拥有轻薄的外观和低功耗的整机(与笔记本的续航密切相关)。

由于高性能独立显卡产生大量热量,需要设计宽敞的笔记本机身进行散热; 而且其耗电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配备集成显卡的酷睿笔记本电脑正常使用时的功耗通常只有十几瓦,但配备中端独立显卡的笔记本往往会高达40或50瓦,这对于笔记本电池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因此,对于需要长续航的笔记本,大多会采用集成显卡,而英特尔集成显卡一直以低功耗着称,长期保持着绝对的市场份额。 但这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新的Core Duo处理器还将显示核心和CPU集成到同一基板上; 同时,新的Core Duo平台将原本分为北桥和南桥两部分的主板芯片合二为一。 这句话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显卡和CPU成为一颗芯片,南北桥也成为一颗,不仅更加省电,还节省了大量的空间,笔记本的体积也能相应缩小。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除了这些优势之外,新酷睿平台的集成显卡在性能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2006年的显卡测试中,它的分数接近1800,比之前800左右的分数要强很多。同时这也是一款高清显卡,可以直接解码各种1080p高清高清视频格式,无需 CPU。 这也是另一种省电的方法。 因为单纯使用CPU来解码高清视频,功耗会比显卡解码高很多。

说到这里,大家会恍然大悟:睿频加速、集成显卡、高清解码,这些东西这么好,为什么几年前就没人想到呢? 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有人在几年前就想到了,他也绝对做不到! 为什么? 因为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基础。

32纳米生产工艺

为什么需要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打造新的Core? 其实原因很简单。 半导体技术始终朝着晶体管体积越来越小、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芯片的性能。 这是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业界40多年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

从奔腾时代的350nm,到酷睿、酷睿2的65nm、45nm,再到如今新酷睿的32nm,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从数百万个增加到数亿个,而没有最先进、最精密的生产工艺。 不可能的。 生产工艺与芯片的功耗直接相关。 例如,如果使用旧的120纳米工艺制造包含数亿个晶体管的处理器,那么这个处理器必须有一块板那么大,而且其在运行时的功耗很高,消耗时产生的热量也会将自身烧毁。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如果没有32nm和第二代高k金属栅晶体管生产工艺,就不可能实现新酷睿的睿频加速; 也不可能将CPU和GPU集成在同一基板上而不会过热。 全新酷睿处理器的智能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英特尔领先的生产技术。

在工艺改进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只有英特尔能够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打造出像新酷睿这样不仅性能突出、功耗低,而且功能丰富且创新的处理器。 对于处理器来说,高性能是不够的。 更正确的评价标准是考虑能耗比,这也是当今倡导地毯环保的大趋势。

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宏伟目标,它始终与我们同在。 试想一下,使用一台耗电量巨大的电脑,伴随着噪音、巨大的体积、发热、耗电,这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p#字幕#e#

超低压版新酷睿

我在本文开头提到过,英特尔刚刚推出了超低电压版本的新酷睿处理器,这也是一款令人兴奋的产品。

超低电压版本的新款酷睿处理器引入了标准电压处理器中的睿频加速、超线程技术和高清显卡。 虽然主频只有1.2GHz左右,但可以快速提升到2GHz以上,完全足够用户的需求。

真实表现

前面说了这么多理论,你可能对新的酷睿处理器还没有很好的了解。 我们用一组具体的测试对比数据来证实之前的说法。

作为英特尔在处理器方面长期强劲的竞争对手,AMD也在近期推出了代号的II系列移动处理器。 它们基于桌面K10架构,但为了降低功耗和成本,它们都省略了L3缓存(新的Core处理器都配备了L3缓存)。 从核心数量来看,II系列移动处理器有四核、三核和双核三种类型,类似于新酷睿i7、i5、i3的等级划分。 那么,这些产品的性能与新酷睿相比如何呢? 我们来谈谈引用第三方测试数据的情况。

为了保证公平性,测试平台均为14英寸屏幕笔记本,配备2GB内存和同档次独立显卡。 对比产品为四核1.6GHz的II P920、三核2.1GHz的II N830、双核2.26GHz的Core i3 350m和双核2.3GHz的T4500。 可以看到,AMD的两款产品定位为高端产品,并且在核心数量上有优势,而Intel的两款产品都是双核,产品定位为入门级。

在该软件2007年的测试中,两款在核心数量上占据优势的AMD产品都处于劣势。 四核产品不如三核产品,性能也不如英特尔低端T4500,滞后不小。 看来多核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 2007是一款模拟常用软件如Flash、Flash等实际需求的测试软件,可以体现处理器在日常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R10可以测试处理器在执行单线程和多线程应用程序时的性能。 仅启用单线程处理时,主频和执行效率直接决定分数。 此时,即使是T4500的分数也远高于AMD的三核或四核移动处理器。

在多核模式下,即使是没有Turbo Boost技术的双核Core i3 350M,在超线程的支持下,也比三核II N830领先19%,甚至略高于四核II P920。 可见,核心数量并不能决定性能的好坏。

如何开cpu全速_开全速卡丁车总结_开全速自适应巡航可以睡觉吗

2007年测试成绩

开全速自适应巡航可以睡觉吗_如何开cpu全速_开全速卡丁车总结

单核

如何开cpu全速_开全速卡丁车总结_开全速自适应巡航可以睡觉吗

多核

此外,我们还使用文件压缩、Video视频转换、CS5智能抠图、音频转换、光影魔手批量特效处理等真实任务来测试四颗处理器。 结果与上一个相同。 AMD的两款产品在核心数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落败,甚至无法击败Intel的低端T4500。

这充分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说法,计算机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处理器核心数量、主频等简单的数据参数,更多地取决于工艺技术和架构设计的进步。 Intel Core i3处理器基于先进的32nm制程工艺,采用超线程智能核心,才有如此优异的性能。 更不用说具有睿频加速功能的i5和具有四核的i7处理器这些定位更高的处理器的强大性能,将它们称为智能处理器是非常合适的。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