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容易踩到的投资雷区有哪些? 普通投资者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呢? 如果投资受到侵害,未来如何基本维权?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投资者保护教育基地主任、首席金融专家马永文,华东政法大学经济与法学院副教授、主任窦鹏娟中国法学会证券法研究会主任委员接受《投资快报》记者采访。 从专业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现将其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容易踩雷区一:遇到违法项目认知不对称

马永彦表示,雷区有很多含义,有些雷区实际上是在钻系统漏洞,比如一些P2P项目以“固收理财”名义非法筹集资金。 有些雷区是由认知不对称造成的。 比如,从基金投资的角度来看,无需质疑基金本身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但在选择基金时,你可能对自己和基金不够了解。 ,导致投资效果不理想。

比如听说某只基金最近表现不错,我就凭这一点就果断买入了。 事实上,这只基金波动很大。 当投注行业或赛道时,业绩会飙升。 也可能比其他基金更狠。 当基金下跌超过10%时,你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影响心情。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你不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最多只能接受5%的跌幅,那么无论基金的短期表现有多好,基金的最大回撤也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所以应该尽可能避免。

容易踩雷区二:资金使用期限与投资产品不匹配

马永彦表示,资金用途与投资产品的不一致也是投资者容易踩到的雷区之一。 他举例说,一位投资者原本有一笔钱可以在半年内买车消费,想在闲置期间增加一些投资收益,结果买了一只成长型股票基金。 不幸的是,创业板在过去六个月里下跌了。 该基金净值下降,半年后使用该资金时不得不亏本赎回。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投资雷区:选择基金时,没有考虑到自己资金的寿命。 正确的做法是,期限越短,投资产品的风险水平应该越低。

容易踩雷区三:追涨杀跌后频繁交易

马永彦表示,另一个误解是,在很多投资者看来,频繁的交易可以让他们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 频繁交易者希望在积累小额、频繁的收入后,获得可观的复利收入。 例如,只要每笔交易有0.5%的收入,那么当年就有60%以上的收入(以100笔交易计算)。 投资者在投资中常常采取追涨杀跌的策略,因为他们相信价格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 他们的理想状态是“低点买入,高点卖出”。 但上涨或下跌会持续多久、幅度有多大,其实很难预测。 大多数人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原本想“低买高卖”,最后却变成了“高买低卖”。

因为追涨杀跌的时机很难把握,而且影响价格涨跌的因素过于复杂,投资者不可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 此外,没有严格的交易纪律,可能会导致“高点买入、低点卖出”,也因频繁交易而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金收益。 要降低赔钱的概率,就必须降低犯错误的概率。

遭遇投资侵权如何保护基本权益?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法学会证券法研究会理事窦鹏娟告诉记者,近年来相关纠纷呈现增多趋势。 这些案件涉及基金投资风险披露、虚假宣传、承诺保本保收益、未履行审慎经营义务、信息披露义务等,反映出民间存在诸多侵犯基本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股权基金投资。

法律专家窦鹏娟认为,投资者在遭遇权益受损后,首先应收集、整理相关证据。 从事后救济的角度来看,维权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诉讼,二是非诉讼和解。 在诉讼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制度举措,如支持诉讼、示范判决、特别代表人和普通代表人诉讼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投资者特别是普通投资者在诉讼中受益的制度亮点和创新权益保护。 在非诉维权方面,基金投资者遇到侵权行为后,可以首先尝试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渠道进行投诉。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解、和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比如小额快速调整、网上调解等,都有利于基金投资者更加便捷、低成本的维权。

窦鹏娟还建议,基金投资人在遭遇侵权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维权方式,也可以协调、衔接不同的维权方式,避免在维权路上“一路走向黑暗”使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补救。 恢复。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