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中国储能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技术迭代加速,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市场规模空前,储能政策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2023年,中国储能产业正在迎来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时代。 产业链集聚,让我们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获得了先发优势。 从储能电池、Pack技术、DC-AC转换技术到系统集成技术,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提供了新的储能技术。 蓝图增添色彩。
新一轮的涨势已经开始。 储能老手见证了行业春天的到来,但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新的力量挺身而出,推进自己的地位。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计划推出“储能时代”系列报道。 我们将拆解行业,梳理趋势,力图提供理解储能行业的独特视角,记录储能大赛道中的大机遇和挑战。 本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将关注储能行业投融资动态。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 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正迎来难得的机遇期。
近两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储能规模快速增长。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到2027年,全球储能装机规模预计将超过这一规模。以目前的装机规模,未来该市场规模将猛增10倍。
回到国内储能装机表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增量的新高地。 2023年,我国新增投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将达到6.9GW/15.3GWh。 仅去年新增规模就超过近十年累计装机容量,国内储能累计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一。
中电联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细分赛道的表现。 从应用场景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主要分布在供电侧,总电量为6.80GWh,占比48.40 %; 其次是电网侧和用户侧,分别占比38.72%和12.88%。 据中电联介绍,供电侧储能以新能源分布式储能为主,电网侧以独立储能为主,用户侧以工商业储能为主。
储能投融资五项启动
市场规模和行业预期掀起资本市场新热潮。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中,除了已披露IPO的企业外,不少企业也明确表示未来有上市计划或正在进行上市前的IPO辅导程序。 。
毕马威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提到,2023年之前,我国每年将新成立三四千家储能相关企业。 随着储能行业快速升温,2023年将成立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3年的5.8倍。
据数据库显示,2023年下半年以来,储能行业融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成为继光伏、电动汽车之后备受投资市场青睐的新能源赛道。 2023年,储能行业依然火热。 全年储能行业融资交易249笔,融资规模494亿元,是2019年的16倍。
报告提到,“由于储能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新进入者较多,储能的融资需求大多处于早期阶段”。 2023年,储能行业A轮、B轮融资规模为325亿元,占比66%。 较早进入储能行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磨练和沉淀,技术实力和市场认可度都有所提升。 他们已经处于资本市场C轮、D轮等融资的中后期阶段。 2023年,D轮及后续融资将高达112亿元,部分较早布局储能的企业在获得C轮、D轮等多轮融资后已成功上市。
从地区来看,2023年,排名前10的省份将为储能企业筹集融资总额为453亿元,占储能行业整体融资额的92%。 广东省储能行业融资交易67起,融资金额135亿元,融资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其他省份。
其中,电池仍然是我国储能行业最热门的赛道,上游材料企业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行业大规模融资频繁。 2023年,电池企业融资金额为317亿元,占储能行业整体融资交易金额的64%。 储能行业上游融资29笔,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融资金额108亿元。
2023年,储能行业融资金额最大的是欣旺达电池,融资金额达80亿元。 此外,中创航空(中航力电)115.9亿元、蜂巢能源102.8亿元的大规模融资,也让2023年第三季度成为2019年以来储能融资规模最大的季度。值得一提的是,前者上市前共进行5轮融资,融资金额达200亿元; 后者从2023年2月至2023年9月共获得6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下半年储能融资数量和金额远超上半年,尤其是欣沃达、融通高科、中氢科技、海辰储能、蔚蓝新能源和其他大规模融资,带动下半年融资额达到367亿元,占全年融资额的74%。
这也意味着,储能投融资的热门标的不仅是储能电池,还有以国氢科技为代表的氢能赛道和以蔚蓝新能源为代表的固态电池赛道。
以海辰储能为例。 作为一家提供储能专用电池的电池制造商,成立仅三年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甚至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推进上市进程。除了融资动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仅今年以来,海晨储能就与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分行。 授信额度达680亿元。 银行系统一位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银行的授信额度和最终的贷款金额并不相同。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些优质标的,银行可以通过这个授信额度与这家公司进行合作。 这无疑也暗示了当前储能赛道的火爆。
与此同时,钠电赛道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因为很多投资机构错过了锂电池的机会,钠电池正在涌入,我认为竞争会很激烈,会出现大洗牌。” 一家专注于储能领域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迫切需要引入成本管理机制
与火热的资本市场相比,国内对储能电站的投资热情略显不足。
毕马威在报告中还指出,“中国储能行业未来可能面临增长动能不足的风险”。
从赛道来看,电化学储能及配套产业等热门赛道已被巨头公司提前布局,外部投资者难以进入。 但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的赛道,收益相对较低,不少创投机构被迫涌向上游,受限于自身实力,无法投资大型矿产资源企业,转而选择低利润、低利润、碳酸锂提取等高周转赛道。 从标的来看,高潜力创业投资人相对集中,估值相对较高,但不少储能企业尚未形成稳定合理的商业模式,投资人甄别优质项目更具挑战性。
另一方面,电站收益不确定,新能源强制调储增加成本,下游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
2023年4月,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发表题为《完善储能成本补偿机制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的文章,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层面设计储能政策,探索解决制约储能发展瓶颈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各类储能技术的蓬勃发展。 文章提出三个研究方向:一是研究确立各类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价值; 开展各种储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相同应用场景下的经济性对比研究。
完善储能成本管理市场化机制,是储能产业从商业化初级阶段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关键。 如今,储能行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不少业内人士也呼吁在储能降本机制上给予进一步支持。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