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计算能力发展迅速,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算力发展的底层支撑在于芯片,如果把算力的发展看作“淘金时代”,芯片厂商就相当于“卖铁锹的人”。

使用cpu核显会影响性能吗_使用CPU进行屏幕合成_cpu使用

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高端处理器的强劲需求,国产化成为关键词,国内CPU厂商正在努力迎头赶上。不过,在CPU研发领域,国内起步较晚,正面临英特尔、AMD等巨头的垄断趋势。芯片领域遵循强强法则,国内厂商从无到有研发高端处理器会面临哪些困难?

CPU研发三大难点,技术难度不大

要从头开始开发CPU,第一个障碍是技术难度。

CPU技术研发的重点是汇编指令集和架构设计。正如计算机计算需要CPU来指挥一样,CPU中的组件也需要被命令和协调才能工作。用于协调CPU内部电路工作的命令称为指令集,多种类型指令的集合称为指令集。指令集还需要一个CPU硬件结构来匹配它,这称为CPU架构。CPU架构设计,首先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来表达电路逻辑功能,不断仿真和修改HDL代码,直到逻辑正确,然后使用EDA工具将其转换为逻辑门电路。到这里为止,CPU架构的前端设计刚刚完成。

最先进的CPU目前最多有1100亿个晶体管。如此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研发步骤和高昂的试错成本,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据统计,一台CPU从设计到流片再到试生产,至少需要1.3亿元的成本,大约需要3年时间。这仍然是在获得架构授权和流片的前提下进行的。

但即使它从指令集入手,开发出性能世界顶尖的CPU,能否广泛普及,仍是未知数。CPU研发的第二个层次是生态难度。在CPU

发明后的50年里,指令集已经很多,只有x86和ARM分别成为商用IT市场和移动市场的主流,而其他指令集如SPARC、Alhpa、MIPS等,要么被迫开源,要么终止更新,消失在CPU发展史上。

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丰富的软件生态系统的支持,新的指令集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不同的指令集和不同的CPU架构需要不同的开发环境,形成不同的软件生态系统。如果没有软件应用支持,CPU性能再强,也没人会用。生态建设不是公司或团队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产业链来配合它。

因此,生态困难

与CPU研发的第三层次、商业化难度有关。

除了海量推广投入,围绕CPU产品打造产业链,还需要保证有足够的稳定利润来维持迭代研发投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CPU厂商只有在产品迭代、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商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算是生存。

从以上可以看出,CPU研发技术的难点还是次要的,最难点是如何不断迭代和培育生态,构建良性的业务发展周期。国内CPU厂商,如何找到突破的捷径?

乘势而上,国内主流CPU指令集全部来自国外从

零开始自主研发CPU最难点在于生态建设,x86和ARM的主流地位是基于垄断的生态基础。目前,国产CPU发展的突破捷径已经而且只能乘势而上,成为主流的指令集生态。

事实上,中国六大主流CPU厂商,兆信、海光、鲲鹏、飞腾、龙芯、神威,在指令集技术上都来自国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成熟的指令集生态。美芯和海光选择x86

架构,兼容最广泛的x86生态,是服务器和PC领域取代Intel和AMD的最佳选择。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业务数据可以迁移到国内CPU平台,无需繁琐的编译和开发工作,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平滑过渡到国产x86系统。

鲲鹏和飞腾选择ARM架构,一方面是ARM架构的商业模式,厂商可以在授权公版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开发门槛低,成品速度快;另一方面,ARM打算在近几年进入服务器市场,虽然目前占比只有7%,但上下游生态发展迅速。

龙芯的也是从MIPS架构借来的,直接兼容MIPS架构生态。然而,MIPS架构其实在几年前才名存实亡,因此龙芯面临着从零开始构建生态的困难。在使用转译器等方式兼容主流x86生态的同时,积极开发原生应用。幸运的是,克服困难,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例如,腾讯最近宣布,它原生支持龙芯系列。

从国内主流CPU厂商的架构选择可以看出,发展路径是一致的。指令集引用国外,生态也必须与国外兼容。那么问题又来了,国内CPU产业在技术引进的方式上寻求突破,那么还能算是自主发展吗?

国外引进与独立不逆,技术把控是关键

在国外CPU巨头的先发优势下,后来者很难从零开始追赶。国产CPU技术的发展路径也像是国产高铁、大飞机的“引进、消化、创新”,国外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

在“引进、消化、再创新”过程中,判断技术自主性的标志是专利不侵权,同时不依赖国外完成差异化创新;更关键的是可控的,即产品是否有迭代的空间,技术是否有演进的潜力。目前,中国可以称得上“独立可控”,主要为龙芯、神威、海光和兆信。

龙芯架构已获得第三方专利认证,虽然与MIPS存在专利纠纷,但已基本解决,只剩下一项待定。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追赶,龙芯产品的性能基本接近英特尔2019年发布的十代酷睿级别,体现了龙芯产品迭代开发的潜力,未来可期。

在ZEN1的基础上,海光投入了多年的高强度研发,完成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从海光新增安全计算模块、解决漏洞、封堵后门,以及三年内三款产品的独立迭代,可以看出海光确实有能力、有权利使用 ZEN1 核心,走的是一条与 AMD 后续 ZEN 架构不同的道路。这证明了海光在技术上是可以自主可控的。

国内鲲鹏、飞腾等ARM厂商在技术发展上更加“独立但不可控”。虽然两家厂商可以在ARM许可架构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性能不错的ARM芯片;但问题是,ARM切断了高级版本的授权,这意味着国产ARM芯片的迭代开发被切断了。由于专利限制,国内ARM厂商无权授权和自行开发基于现有架构的微架构迭代。而随着ARM在美国

上市的加速,ARM的卡颈行为居然发生了。因此,国内ARM技术的发展已经无法自主控制;国内对ARM架构的探索也成了错误的尝试。

国产CPU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完成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可控。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者的优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后发者的逆袭。

好了,今天的主题就讲到这里吧,不管如何,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